【敬邀】郭家勳2011創作個展

【敬邀】郭家勳2011創作個展
【茶會】2011.10.08 15:00(六)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論台灣當代藝術的思想

已經好幾年沒有買藝術雜誌了,而這次的熱度維持了剛好整整一年,應該會再斷一陣子不看藝術雜誌,問題不是藝術雜誌的本身,而是我對當代藝術存在目的產生了極大的質疑,台灣在國際當代藝術領域的說話空間很小,幾乎都順應著國際上的洪流,沒有自己的堅持,台灣剛熱完一波普普風,我選擇了展覽快結束前的一個平日近身體驗大師的原作,但過去曾經佩服過的普普巨擘,安迪‧沃荷對我來說已經不再有悸動,歷史的契機讓安迪的藝術成為美國的集體情緒出口,安迪在美國經濟及國勢起飛的同時,對於找尋具強烈美國本土特徵的藝術家,有著難以言喻的強烈渴望,藉此奪去以歐洲書寫藝術史的特權,安迪和波拉克就在這樣的歷史巨浪中,被送進藝術史的名人堂中,但看完展後我的內心真的引不起共鳴。

安迪沃荷普之於普普藝術的價值很高;如同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所欲表達的實物與心理層面的表現差異;或達達主義的杜象把利用現成物顛覆藝術矯情的情緒;以及波依斯對於藝術的存在價值的探討,將生活的事物變成藝術品並非新穎的,但我在展覽中卻看不見更深刻的論述,就僅是追逐名牌,而沒有順勢把台灣的流行藝術家的創作引入,這樣就更容易將本土與國際的藝術表現中建立橋樑,讓台灣的觀眾更能夠知道什麼是流行藝術,而流行藝術與台灣的文化關係為何,但我在展覽中,只看到台灣一味的追逐顯要的文化現象,除了展覽一再跟隨著其全球的熱潮,藝術論述卻顯得乏善可陳,傅柯的思想已經成為台灣藝術思潮的單一脈絡,而隨著傅柯的思想脈絡所長成的藝術品及思想,一批批似懂非懂的論述及作品套上其權利宰制的哲理,欲求批判及顛覆社會權利主體上的結構,但卻沒有到傷害及顛覆的是民眾對於藝術品的情感與認同,一個個都說要為民眾揭開假象使之真理再現,但其實所創造的距離及虛假情緒,才真正的創造了藝術的假象。

藝術可以是生澀難懂的文化論述,或是基於人類學的假設來揭露現象,但真藝術家必須經由生活上的體認及勞動,並不斷的堅持創作來成就藝術本身的價值,不能一再透過國際潮流或趨勢,自以為高明的說了一堆空泛的理論,而使得藝術與人民的關係越來越遠,托爾斯泰曾說過:「凡真藝術家,決不是於學於學校裡,而是學於生活裡。」並透過一種不得不說出的強烈情感表現,與觀者產生情感上的交通,「真正的藝術品能使享受者的意識裡泯去自身與藝術家間的區別,不但在自身與藝術家間,並且在自身與所有享受同一藝術的人間。所以藝術重要的吸引力和特質就在於人我之間無所區別。」換言之,托爾斯泰認為無論那一種藝術都有結合人類的性質,各種藝術都是使享受藝術家所傳情感的人,心靈上一方面同藝術家連合,他方面和有同樣情感的人連合,托爾斯泰再説,譬如有幾個人站在一起,雖然不互相仇恨,他們的心地和情感都十分的不同,忽然有一篇小說、繪畫、戲劇、音樂,便能如電流一般迅速,把那些人全連合起來,使他們棄去以前的仇恨,覺得相互間產生出情感。全都喜歡別人也和他有同樣的感受,全都喜愛相互間所建設的交流,不但如此,還發生一種及神秘的快樂,好像同過去人類和將來的人類凡感受同樣的情感都有交流。

如果台灣的藝術思想缺少了更多對於生命的關愛,那我們所論述的不過是別人嘴邊的泡沫渣滓,因為我們本身的文化,縱使西方文化一直在擴張藝術的領域與解釋能力,也許其中有許多對於生命及靈魂無動於衷的作品,僅為了滿足自我與觀者間那種權力宰制的快感,並多數仍述說反映社會的結構錯亂的高調情操,但其作品及思維卻無法有任何於生命有益的訴求,這樣的藝術理論不過是自私的心態作祟,而藝術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就正好是在社會中帶來更深的交流,為生命的情感創造出口,調合內心中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部份,喬瑟夫‧波依斯雖述說著難懂的行為藝術,但其更深對於人類生命的關懷,卻使之創作具有療傷及調整社會的能力,建築家安藤忠雄的建築對於自然的尊重,也讓其作品的本身價值與建築家本身的行動,產生了強大的文化感召力,這些都是藝術的正面力量,一種超越了一般情感,所產生的聖愛(Agape)力量,對於其他生命的存在有直著無偽的愛,並透過其作品及思潮表現出來,而不是一再的用權利宰制的觀點來看待藝術思潮,藝術也應該是回歸人性中共有情感交流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