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邀】郭家勳2011創作個展

【敬邀】郭家勳2011創作個展
【茶會】2011.10.08 15:00(六)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末日0.99】開幕茶會:10.08(六)15:00

 
郭家勳2011創作個展【末日0.99
展期:10.01-10.31 
開幕茶會:10.08()15:00 《請著紅色或黑色衣飾出席
電話:07-2811920

消費主義已經成為人類的新信仰,
末日概念也被包裝成商品,激發一種廉價的獵奇興奮,
人類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消費主義的確認,
並對世界的資源進行了更劇烈的剝削,
末日降臨只是資本主義的概念遊戲,
藉此強化我們對消費主義的膜拜,
而末日預言和警告,就只是限時拍賣的喧嚷。
 
邀集宣傳高手,有機會得到原作一幅,意者請連絡
查普曼 先生 chapmankuo@gmail.com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郭家勳創作個展Chapman Kuo Solo Exhibition─我從這裡開始 I Start From Here

創作說明

「這裡」可稱為身份、地點、風格及選擇,「開始」可視為宣示及啟示,主耶穌基督在加略山上,忍辱上了十字架翻轉了人類的命運;使徒保羅經歷了許多絕境後,轉往馬其頓宣教揭開了西方的文明史,這些挫敗成就了世界性的啟示,看似充滿了弔詭 (paradox)。

而人類的文明本身也就是一個逆轉性的書寫;我選擇以產業勞動者為職業,並透過創作來詮釋我的想法,一個具勞動者身份的藝術家本身就是一個弔詭,另希望透過東方美學經驗,來重新詮釋從文藝復興後就漸次消逝的基督教圖像,則是另一個弔詭。

啟蒙運動後,宗教圖像無法登入大雅之堂,在大型博物館中基督教圖像已成為考古標本,基督教圖像的可能性在文藝復興後幾乎停止,在印象派時有零星的火花,但在這近百年間,宗教圖像與當代藝術成了平行線,而從這裡觀看一位勞動者的創作;一個屬於東方的詩性手法;期待可在妳的心中形成一個宗教圖像逆轉性的感動。

When we speak of "here", we could be referring to a location, our identity, style or decisions at a point in time.When we "start" something, not only are we beginning something new, but we could also be making a statement, proclamation, even revelation. When our Lord Jesus Christ took the humiliation and suffering on the cross at Calvary, and when the apostle Paul faced disappointment before he headed instead towards Macedonia on his second missionary journey (which changed the cour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oth of these acts could be viewed as failures at their point in time, but they both ended up changing our world. Our lives and history is filled with such paradoxes.

I find paradox in my life from the fact that I work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as a driver, and create paintings to express my thoughts and feelings. I find paradox in my work from my approach of trying to interpret religious images from a Eastern visual aesthetics and perspective.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religious paintings can only be found in classical museums and galleries, aside from the few religious themed works created during the impressionist period, it seems that the creation of "Christian" images no longer occupy the imagination and interest of artists working today.Here you are looking at works of "religious paintings" done by a transportation sector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Christian themes with an Eastern touch. I hope these pieces will inspire you to think about just what's possible today, both in art and faith.(Translated by David Pan from G-idea Group )

基督教圖像的東方美學論


在這幾年創作的日子裡,我不段的嚐試許多體裁及內容,我發現我無法從單純的自我慾念中得到滿足,覺得心靈的深處中有些事無法用盡言語說明,我在信仰的感動中找到了力量,所以我想透過新的觀點來論述宗教圖像,宗教圖像在法國的啟蒙運動後,漸次的在藝術界消失,但多數的現代及當代藝術家都不願和宗教沾上邊,並在當代藝術中已經完全的缺席了,但我覺得這很可惜,宗教藝術可以說是西方藝術的起點,深深的影響了後來的繪畫、雕塑、建築及音樂,但因為人們對於自己的能力的過度自信,因此啟蒙運動後的完全理性及人定勝天的邏輯已經開始失靈,不論是自然環境的反撲,或是心靈的困境都造成了的社會負擔,無法解決及說明許多現象,人對於靈性層面的追求一直都沒有斷過,就連佛洛依德(Freud)都無法從此精神分析的理論中,救贖自己從憂鬱的困境走出,而過去的宗教圖像在藝術價上除了提供美感上的體驗外,那對於靈性中絕對力量的追求,一種單純的對於造物主的渴望,對於人性提升的渴慕,其實許多關鍵性的藝術家像波依斯(Buyes),或如康丁斯基(Kandinsky)在創作的理論中,也引用了聖經的觀點,文學家托爾斯泰(Tolsty)及哲學家齊克果(Kierkegaard)都在聖經中找到創作力與生命力,因為對於靈魂層面的追索與思辯是人的天性。



我想從一個新的觀點來談宗教圖像,基督教從西方傳入東方,東方人對於基督教的認識相對的少,在我們的慣性認知中,基督教圖像就是達文西的最後晚餐、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或喬托的哀悼耶蘇,但其實現代藝術也不斷的有宗教圖像的嚐試,包括梵谷(Van Gogh)、高更、達利(Dali)、馬諦斯(Matisse)及畢卡索(Picasso)都有相關的創作企圖,不過因為現代藝術的發展範疇基本上對於宗教性符號很敏感,相關的論述基本上都避其不談,而不是藝術家都不願在宗教圖像上創作,而不是說藝術家都沒有了信仰,而是論述在相關的領域上保持沉默,因為深怕談論後會被設限與歸類,大家都知道梵谷本想當牧師,而在他的畫中,我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他對於生命的關懷,一種近乎著了火的熱情在他的畫中敘說著,梵谷的畫雖不是宗教圖像,但內涵中卻有著強烈的生命力,已經觸動了心靈的層面,我想進入心靈層次的感動是信仰的本質,而非是圖像本身,而當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企圖離開了靈魂及生命,那剩下的就只是一個空的架構。

康丁斯基(Kandinsky)指出繪畫的原理:「色彩與形式的和諧,從嚴格意義上說,必須觸及人類靈魂的原則的唯一基礎。」而從我的內心中有一種情感,想用一個不同角度來談宗教圖像,一個屬於東方人的特質,基督教信仰雖然從西方進入東方,但在東方的發展中已經有了新的意義,而從東方人的文化來詮釋宗教圖像,一個對於自己的所處環境的美感經驗的坦誠,不同於文藝復興的美感經驗,也不同於西方透視經驗,我相信在自身的文化價值體系中也可以找到基礎,透過自我的認知與對話,我慢慢的實驗出可以表現出內心想法的技法,或可說是很東方式的體驗,透過我們生長的美感體驗來表現宗教圖像,但你無法一眼就知道這是在談信仰,但重點是要吸引你的目光與美感經驗,若你願意,或可在觀賞中經歷我所體驗到的靈魂層面的啟發與感受,對於上帝造物的自然之美與其存在價值的驚喜。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與上帝對話系列─【荊棘火燄】的創作說明



在我小學的時候第一次上繪畫課,一群人圍著老師,我十分緊張看不到,結果把顏料打翻了,引來一陣白眼,在一陣喧鬧及指責中,我默默的把灑滿顏料的畫紙拿出教室外把顏料甩掉,但卻被顏料的流動性及渲染性深深的吸引住,妳可以想像一個用慣了彩色筆及蠟筆的鄉下孩子,初次體驗到水彩及顏料的自由性,這是何等大的震撼,這強烈的情緒深深的藏入我的潛意識中,但我也幾乎遺忘了這段原初對於色彩及線條律動的單純悸動,直到我因一連串的創作實驗失敗後,產生了意外的結果,也就是透過顏料的自動性來創作,重新提供了我對於美感背後影藏著奧秘的詮釋媒介,同時也開啟了這段塵封的記憶,一個可以觸動及回應我心靈中想要表達的語言媒介。

其實我有一段日子想用純繪畫來表現自然的現象,說明在造物的結構及本質中隱藏的奧秘,一種對於美的直觀感受,經過一些日子的嚐試後,就慢慢的聚焦在火的體裁上,火所引起質變及內涵十分的吸引我,火在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一直有很核心的存在意義,在這課題上接續的研究,不論是在物理上、科學上及信仰上的發現都令我感到十分振奮,火可以徹底改變一個物質的原素,燃燒過程也就是一個分子找尋另一個可以共同燃燒的同伴,就像是一個主義、一個革命或一個啟示的延燒並成為一個巨大的改變,聖經中火的功能代表了神靈的同在,對於人類啟示前的現象,也代表了審判及毀滅的形式,當一個人將生命活出了強烈的熱情,影響了世界並改造了環境,也會用燃燒的狀態來形容這個人的偉大貢獻,上帝透過燃燒的荊棘啟示摩西,也預表他將面對十分艱巨的責任,一個需要強大的信心與勇氣的課題,而在這世界上認真的生活,並為人類帶來重大貢獻的熱血份子的故事,常會深深感動著我。


我嚐試了許多的方式,包括用畫筆、指繪、撥灑及刮抹,我實驗失敗的情況很頻繁,都因無法滿足我心中對於要說的話的強烈情緒,我不斷的覆蓋掉不滿意的圖像,創作過程三至五層的覆蓋還算平常,也有不斷修改到七層以上的作品,有時看的還算滿意的作品,幾天日又被我塗料掉,因為就像是用有限的語言來與上帝對話,或對於所愛的人訴說內心的想法一般,我感到十分挫折,火燄的自動性與不可捉摸性,不論用何種方式來表現,都顯得不足且刻意,而在一次無意間的失敗,撥灑了過多的顏料,當我要把顏料到回器皿的時候,我被顏料的流動性及透過交叉流動的效果吸引住,存有火燄的特性,樣貌上又很像荊棘。

雖然一開始不是很確定,但就一下子無法控制的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也在這樣的表達技巧上,找到了我要的語言,可觸及心靈感受的方式,具有自然性的技術,一個可控制但卻充滿變數的手法,完全的詮釋出我要表達的意念,脫離寫實或擬真的技法後,就好比不完全使用語言這限制性的事物,而是進入靈的層次去尋找創作力,一種很單純對於美及人性昇華的追索,對於色彩、形貌、構圖所架構出美感的驚喜,一個如同孩子對於色彩及美的震撼又再次回到我的感觀中。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城市藝術紋理─更接近未來的展覽形態DAY4















DAY4 (10/1)
本日為此次全球藝術村聯盟年會的最後一日的會議,會議地點在「House of World Culture」,會議共分有兩場,第一場是藝文基金會的運作及申請竅門,但因為藝文基金會多數在歐美大陸,並因為目前歐盟已然成為龐大的國際集團,所以針對歐盟成員申請的補助較多,或需具有住在歐盟境內的居留身份,因此亞洲藝術家要申請較為不利,但不過許多的歐美藝術村仍會提供一定的保障名額給亞洲藝術家,不過也因為補助款之申請,並非所有的藝術家都具有相關的行政能力,所以相對有公關行銷能力的藝術家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這點是舉世皆然。

過了幾天拿著放大鏡看柏林藝術紋理的生活,覺得該城市國際議題、藝術村、閒置空間再利用、美術館及藝術展覽配合的十分融洽,其中又以藝術村與美術館間的關係令人著迷,美術館的展覽中常會見到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作品,也就是說藝術村不完全是扮演了創作過程的介質,而更接近未來的美術館形態,日本策展人南條史生在「城市與藝術」一書指出,「藝術村的成果不同於建築及藝術創作留下作品之企圖,而是表現在人的互動關係上及引響未來創作的概念…藝術村創造出更具社會性、更人性、更複雜的文化交流場所。」這話十分發人深省,且很能夠說明看待藝術村的應有的態度及價值觀,但我覺得這話中尚有部份需要補充,其實在柏林美術館及藝術村的互動中已產生了成果發表的載體,甚至城市級的策展的活動Art Forum都以短期國際藝術家交流駐村為主題「Temporary Import」,呈現成果並刺激文化間的異同,進駐藝術家(Artist in Rresidency簡稱AIR)在藝術村的空間中,也有更趨於採展覽的方式呈現他們的創作過程或作品,給予當地民眾不同於大眾傳媒的角度來思考這世界上正發生的平行事件。

筆者被其中幾件作品深深震撼,其中一件是一處難民營地雷分布解說圖,結合路徑上不同的受害的訪問、義肢使用說明及地雷屬性簡介,十分諷刺及錐心的詼諧。這些非常理的敘事法,也成就了多元的文明城市,當他們看的懂複雜的國際情勢,又能夠在該手法中找到悸動,這地區的人民已然有了國際競爭力的詮釋權,當然AIR其中仍有許多辯論的空間,包括進駐的目的及成果論,但在城市發展的紋理上,藝術村及藝術家進駐交流(AIR)似乎更貼近未來美術館及展覽空間的形態,日本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在「二十一世紀的美術館該應扮演的角色」一文指出,美術館已由二十世紀的3M(人/Man資金/Money物質主義/Materialism)到二十一世紀的3C(共存co-eistence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良知consciousness),而柏林的藝術村與美術館間內容的交流,似乎已經彰顯了這麼點況味,且當藝術村更像美術館;美術館也越像藝術村,其原本爭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比較麻煩的是,上完一整堂瑜珈課後,是否要帶著汗味到隔壁觀看名為「味道」的攝影展,或是一場名為「台灣藝術村興衰史」的紀錄片首映會。

備註:

(1) res artis(全球藝術村聯盟)於1993年在荷蘭正式成立,為非官方性的自發團體,歷經十三年的成長,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村交流聯盟組織,目前已有53個國家的200個組織加入聯盟,res artis亦充分實踐入會國的交流機制,採年度聚會的方式,在全球各地舉辦年會,期間安排學術研討、心得分享、實戰講堂、實例參訪及會員交流。目前主席為美籍Mr. Clayton Campbell,Clayton本身為美國洛杉磯負盛名的18th street art center執行長,而res artis的副主席為德籍的 Mr. Rudolf Brunger,本身為柏林Ufa fabrik藝術中心的執行長,也是本屆年會的東道主。強力建議瀏覽res artis的官方網站http://www.resartis.org/,網站上整理有全球各地駐村的資料庫。
(2) Art Forum www.art-forim-berlin.de
(3) Arena www.arena-berlin.de
(4) STIFTUNG BRANDENBURGER TOR http://www.stiftung.brandenburgertor.de/
(5) Ufa Fabrik http://www.ufafabrik.de
(6) Bethanien http://www.bethanien.de
(7) C│O Berlin http://www.co-berlin.com/
(8) Universes in Universe http://www.universes-in-universe.de/english.htm
(9) 南條史生,2004,〈城市與藝術〉,P230,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 長谷川祐子,2005,〈 Exhibition Curating & City Promotion in Cultural Activities under Globalization:What is a 21st Century Art Museum〉,P169,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藝術紋理─更接近未來的展覽形態DAY3



















DAY 3(9/30)
今日的會議共分兩個大議題,一個是表演藝術議題的討論,另一個則是視覺藝術駐村案例觀摩,筆者參與的活動為後者,我們先行前往Bethanien,該藝術村格局十分大,建於十九世紀,醫療院及教堂為其前身,原本面臨遭拆遷的壓力,所幸後來在文化資產保護人士奔走下,如非此,目前赫赫有名的Bethanien不過是一堆瓦礫,Bethanien共有25個駐村工作室、展覽室及多功能教室,為全球大規模藝術村的一員。Bethanien每年約有20至30檔活動及約190種的出版品,以及提供給進駐藝術家一年的使用期,比起一般空間的三個月長了許多,且也提供了許多實際協助,包括:展覽內容討論、財務諮詢、外部機會媒合、文書行政及作品稅金等問題。不過因為屬於體制較健全的空間,所以不接受直接的申請,而是經由該國的文化機構的推薦,本身遴選的過程也比較挑剔,而相關補助的金額是依情況而定,有與推薦國共同負擔;也有Bethanien尋求民間資金贊助該藝術家;或該國家全額負擔,另有藝術家自行部份負擔,此外,該機構亦提供有關策展的課程及藝術諮詢的工作。

在Bethanien的參觀的過程中,我訪問了加拿大籍的Michel de Broin,Michel為全額補助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多為地景及觀念藝術,目前正設計用座椅構成地景藝術,訪問時,他剛從紐約回來,可見此處的確提供了許多國際曝光及邀請機會,與他聊過天,Michel說當進駐期結束後,他會選擇留在柏林,因為機會多及社會對文藝消費需求度高,因此,可藉他的決定證明好的藝術村計劃,將可提升地區的國際化程度,更可留下優秀的國際人才,社會的競爭力其實就是人力素質的競賽。

結束Bethanien的參訪後,我們前往商業藝文空間C│O Berlin,該藝文空間主要的展覽內容是攝影作品,也提供短暫的居住功能,但皆以不超過一個禮拜為主,較像是讓同好及辦展的藝術家旅遊性質住宿,與藝術村進駐計劃較不同,此外C│O Berlin也吸引了設計及建築的同好,在此空間常有相關的研討會,該空間的收入來源有場地租金、展覽售票、商品銷售及贊助金,另包括兒童創作營的招生收入,專為兒童設計的攝影及建築的創意課程,好比利用包裝盒製作小朋友想像的大樓,然後自己為建築物取名,十分生動有趣。在C│O Berlin的討論的議題是利用網路的方式,來連結或創造國際藝術村的資源共享,且將各地的藝文資訊藉由網路平台流通。極佳的國際藝文網路平台Univers in Univers的負責人Pat Binder指出,藉由開放式的交流平台,全球各地的使用者亦可以是報導者,經由管理員的授權及整合,讓路世界各地的藝文活動都能透過雙向機制交流。

城市藝術紋理─更接近未來的展覽形態DAY2















DAY2(9/29)
Res artists的開幕儀式於第二天展開,召開地點為前猶太名藝術家Max Lieberman的故居及工作室,Mr. Max死於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行動中,戰後德國人進入深刻的反省,一一的平反猶太人對德國的建樹及功勞,並為紀念Max Lieberman在文化上的成就,特把此處保留為的藝文中心緬懷Mr. Max,本藝文中心由STIFTUNG BRANDENBURGER TOR基金會運作,該中心的地理位置十分良好,比鄰布蘭登堡門的東西德統一後,此處為國家的重點建設計劃區,各國的大使館及銀行等新建築無不爭奇鬥艷,因此這十幾年來柏林成為地球上少數的大型工地城市,但經過多連努力,工地慢慢的轉變成大膽創新的建築景點,其中包含一家銀行是由Frank Gary操刀的作品。在Max Lieberman Haus的開幕致詞中,res artis主席Mr. Clayton Campbell特別對十年來的努力做了報告,從數會員國及數十人與會開始,到本屆共有一百四十幾位出席(後來尚有許多人因額滿無法參加),也將原本為歐美性格較濃的組織,擴大成歐亞美四版塊的國際藝術村組織,且又以歐亞為主,所以亞洲人在該組織內的發言亦頗受重視,本次會議期間,兩位主講者的其中一位即是新加坡人Ong Keng Sen,該講員本身為劇場導演及文化評論者,對藝術村提供的文化交流機會所帶給世界的影響,新加坡代表亞洲在歐洲發言已行之有年,不過最近中國及韓國十分積極的參與,而代表中國的與會人士則更被歐洲國家禮遇及善待,不過台灣方面已有多年的努力及參與,尚有許多發揮的空間,但仍需依賴國內藝文空間及國際藝文活動的能量,來決定我們在國際交流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地位。

開幕致詞結束後,一行人徒步走了幾千公尺搭交通車,目的是為了刻意步行經過當初東西德阻隔的圍牆區域,後來開區域規劃成紀念猶太人遭屠殺的紀念碑群,搭上車後則前往具有傳奇色彩的聚落Ufa Fabrik,該聚落無法單一用藝文空間解釋,因為其中有藝術村、馬戲團訓練場、表演空間、藝廊、實驗小學、永續生態研究系統及餐廳等複合式空間,其中藝文中心的負責人Mr. Rudolf Brunger說此聚落已經有25年的發展,Ufa Fabrik原為德國官方的片廠,柏林在納粹的年代舉辦過奧運,狂人希特勒指示拍攝了許多「樣板宣導(properganda)」的電影,其後製基地就是Ufa Fabrik。政權垮台後,片廠旋即關門,後來被非法佔用,其中有許多是理想主義份子及無政府主義者盤據的地方,到了後來較為有組織概念的團體結合,向政府提出長期(30年)承租的需求,以確保所有的建設能夠常久,該場租實在不便宜,一個月約要60萬元台幣的支出,縱使經營到了第二十五年也才僅能損益兩平,也無豐厚的利潤,但卻彰顯出十分特別的德國文化經驗,與前述的例子Arena則截然不同。

Ufa Fabrik是一個具又小型社會結構的空間,大家各自證明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觀與生命態度,據Ufa元老級的員工Sigrid Niemer說前八年所有的工作團隊沒有個人收入,只能利用政府補助的經費支持每個人共同生活開銷,除此之外並沒有零用金予個人花費,如有特殊需求,好比鞋子壞損,須購置新鞋,則需另報告財務申請,才得以花費。由此處可看出,德國的藝術文化內涵已由民間續積許久,政府也不是全力支持,而是整個社會環境已有許多想法特異的人,或說一個社會已有了文化多樣性,自然的許多理想成為日常的實踐目標。總之,政府提供了常遠政策的保證外,干預的情況很少,民間有了時間及可被實際的理念,為許多文藝資產紮下很好的根基。

本日下午的活動為分組討論,共分五組議題:1)都會型視覺藝術進駐空間。2) 表演藝術型空間。3) 跨領域藝術型態。4) 自然避靜的藝術村形態。5) 經營藝術村的準備工作。筆者本身經管的是都市型的藝術村,因此參與的是第一組的討論,其間的與談人指出都會型的藝術村常面臨的問題為:
1. 當進駐期滿,因藝術家經濟困難,或已經習慣該空間,常會產生糾紛,所以一開始的契約就需要妥善的擬定,以便於爭端起時,維持法律上優勢。

2. 成立藝術村的目的是社會責任或是藝術表現?也就是說藝術村的存在對社區是否重要,如果社區覺得該藝術村與他們沒有關係,這樣的藝術村是否有存在的意思?

2.1針對該問題,Ufa Fabrik(以下簡稱Ufa)的成員Sigrid Niemer指出,當初Ufa Fabrik剛成立的時候,附近的居民十分好奇這群人的行徑,也對他們不很相信及友善,但藉由一些常民的活動及課程,居民慢慢走入Ufa的區域內,吃頓飯及上堂瑜伽課,前衛的劇場表演及常民的生活經驗充分的溶合,甚至連社區小學都在Ufa被實踐。

2.2 台北國際藝術村執行長蘇瑤華指出,雖不斷創造讓民眾進入機會,甚至結合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課程,但少了本身對藝文活動喜愛的動機,所以活動的推廣顯得被動,但仍有部份民眾喜歡相關的文藝活動,但就不見得是附近的住民。

2.3 筆者指出就民眾參與的部份,要創造出最大的效應,應該是從生活經驗出發,好比200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及2004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筆者藉由承辦的經驗發現,利用貨櫃及鋼雕的「地方原素」,極易引起民眾的共鳴,因為第一層的熟悉度拉近了觀者的距離,再者,在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經營的過程中,利用了公園路「大五金街」的特質,進行鋼鐵素材的募捐,後藉由駐村藝術家的共同參與製作,創造出鹽埕區觀光碼頭的地標。